栏目分类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清晨,在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回荡在走廊。身着壮、汉、瑶、苗等民族服饰的学生们手拉手跳着改编自壮族扁担舞的课间操,墙壁上悬挂着学校师生集体创作的13米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民族风情长卷,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故事。
这所多民族师生相互交融的小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血脉——从独创“六融入五结合”教育模式,到开设40多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从筹资千万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到与新疆、台湾学校“云结对”;从创编《莫一大王之少年》山歌剧登上“学习强国”,到编写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用教材《最美河池》……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在广西,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自2022年5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以来,一场以校园为阵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下简称“铸牢”)实践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代表履职显担当: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广西各级人大代表以“履职+本职”双岗建功,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的嘱托,化为八桂大地的鲜活实践。
展开剩余82%自治区人大代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黄平化扎根边境基础教育30多年,始终奔走于教育一线,致力于推动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他的推动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其开发的“民族团结+”特色课程通过“八桂教育家”培养工程向全区推广,惠及全区138所小学。
自治区人大代表、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李叶双早年在爱心资助下,通过勤奋苦读走出十万大山,2021年学成之后毅然返乡任教回馈家乡。作为“90后”园丁,她不断完善自己、呈现崭新自我,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鲜活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课堂艺术之美、学习生活之乐。她秉持“乡土融合教育”理念,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开设各族服饰刺绣课后辅导班,让民族文化基因得到更好传承。
桂林市人大代表、阳朔县高田镇民族学校校长覃卫忠以抓民族教育为着力点,以“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文化传承”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他亲自谋划并参与开发编写阳朔县第一本民族教学资料《诗意山水文化共生》,学校经典节目《小小刘三姐》先后受邀在桂林百姓大舞台、桂林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家乡的年味”等活动或节目中表演。
灵山县烟墩镇人大代表、烟墩中学校长刘长春把大鼓课列入课程教学,目前已累计培养600多名烟墩大鼓文化传承人,向8000多名各族学生普及烟墩大鼓文化。在他的推动下,学校研发编写了一系列反映特色民族文化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监督问效促落实:让“铸牢”教育生根发芽
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1323万多人,教职工98万多人,师生总人数超过全区总人口的1/4。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500多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8%。
天峨县实验小学“三月三”迎宾鼓表演(资料图)
1月至5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就我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自治区民宗委、教育厅等有关单位,深入全区14个设区的市、30多个县(市、区)、40多所各类学校了解情况。
“小学在五年级、初中在八年级统一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统筹资金免费向学生发放《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
“自治区层面每年专项培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骨干教师300多人次。2019年以来安排专项经费3500万元支持广西民族大学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基地。”
……
翻开一组组教育工作数据,近年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创新,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推动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部门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探索完善课程教学、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育人体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献匾在自治区教育厅调研时强调。
“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踔厉奋发向未来:谱写“铸牢”教育新篇章
5月27日至29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印发了关于我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情况的调研报告,并按规定转交政府办理。
“这份报告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对基层教育实践的深入思考。”自治区民宗委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说。调研发现,当前一些学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跟不上、教育形式较单一、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建议。
——强化机制保障,压实主体责任。建立“自治区—市—县—校”四级联动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门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配备等标准,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对工作滞后的地区和学校,实施重点帮扶和动态跟踪,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创新教育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将铜鼓纹样融入美术课、壮欢山歌改编为音乐教材。建设“壮美广西·同心筑梦”虚拟教学资源库,开发运用3D技术还原民族交融历史场景,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实际把“三月三”民族节庆、非遗传承等引进校园,让学生在参与中增进文化认同。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育人能力。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重点提升乡村和边疆地区教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开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课程,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共建教研基地,定期组织跨校备课和教学研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共享。
——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联合家庭、社区和社会资源,开发家长版教育指导手册,通过亲子活动增进家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整合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打造“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深化跨区域教育合作,推动边境学校与对口支援省市学校“手拉手”,开展文化交流和互动研学,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将立足人大职能,让每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都能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自治区人大民族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方式跟踪问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八桂校园越开越艳丽。
来源:《广西人大》2025年第7期
发布于:北京市- 2025-10-12朱元璋有26子,老四朱棣造反的时候,其他二十多个儿子在干什么?
- 2025-08-19壮锦添新韵 书声育同心——广西各级人大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_教育_自治区_文化
- 2025-07-07海面变“草原”?山东烟台部分海域爆发浒苔 专家详解成因_进行_影响_治理
- 2025-06-25华夏中证红利低波动ETF发起式联接A,华夏中证红利低波动ETF发起式联接C: 关于以通讯方式召开华夏中证红利低波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第一次提示性公告
- 2025-05-24美国2月FHFA房价指数月率0.1%,预期0.3%,前值由0.20%修正为0.3%
